约6910字。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
表达技巧简述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托物言志(情)。
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写作技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等。
3.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 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
4.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象征、用典 烘托(渲染)等
5.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等
古代诗歌常考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设喻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生活中的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都可以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历年高考中,对此考查也颇多。1995年全国高考李清照《如梦令》“D”选项认为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错就错在对借景抒情这一特点没把握好。2004年高考上海卷则明确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考生在掌握此类技巧时,关键是要首先理解景物的特点,然后批文入情。如下面这首诗: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考生只有抓住景物幽狭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