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4年全国高考(14套)词语试题解析
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答案:D。解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退化”意为“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  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答案:B。分析:①“毕竟”和“究竟”都是副词,都有“到底,说明事物的终究”的意思。但“毕竟”只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语气;而“究竟”一般用于疑问句,表示追查或推求的语气。②“沿用”是指“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是指“认为合适而加以使用”。本题中 “辉瑞”和“罗氏” 这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过去并未使用这一技术。 ③“鉴别”是指“辨别(真假好坏)”;“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本题中“盲目地去摹仿”实际上就是不能“辨别好坏”。
指瑕:“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这一分句缺少主语,如果说主语承前省略,是“两步发酵法技术”的话,它又和后文宾语重复;如果说主语是“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的话,它又是一个介词结构,介词结构是不能作主语的。实际上,这个句子所犯的语病就是滥用介词而使得主语残缺,正确的应把“迫使”去掉,让“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作主语。
3.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_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
A.暴发 抚养 盈利     B.暴发 赡养 营利
C.爆发 赡养 盈利     D.爆发 抚养 营利
答案:B。 解析:(1)暴发,突然发财或突然发生,一般用于贬义,或山洪发生;爆发,多于通过外力激发而产生的,如火山、战争、力量、情绪等方面。(2)抚养,爱护并教养;“赡养”,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根据语境,应选“赡养”。(3)盈利,获得利润;营利,谋求利润;这里说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利润的,应选“营利”。
4.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青海)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
A.起用  体味  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C.启用  体味  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答案:C。 “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原句中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了。该题于1991年第三小题已有涉及。起用还有提拔使用的意思。“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两词中有不同的语素“味”和 “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了。“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本句是说父亲虽然不是出身于科班,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令专业人士怎样,自然是“刮目”相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