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20字。
谈谈如何“立意”
周德明
所谓“立意”就是给文章确定写作主旨。“立意”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写好文章的前提。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写作文立意的意识淡薄,脑中就想着把知道的一件事或一个人写出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却没想过写这件事、写这个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中心不明确,或者主题不深刻。
本文试图结合所教学生的作文实例介绍几种立意的方法。
一、揭示本质法
笔者认为,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写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无论是记叙一件事、描写一个人,还是分析论述某些人和事,如果只停留于一些表面东西的生动和花俏,而不把其背后的本质意义揭示出来,那只能是一些无意义的劳动。以《我家的星期天》和《中秋节》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题目或
话题 现 象 本 质 立 意
《我家的星期天》 大家在家各忙各的,有的学习,有的备课改作业,有的忙着锻炼身体,有的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做好事)。 人人都在追赶时代,争取多学知识本领,力图为社会多做贡献。 歌颂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
大家在家休息,或看电视,或下棋,或上网聊天,或一起做饭,一家人乐也融融。 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新社会。
题目或
话题 现 象 本 质 立 意
以“中秋节”为话题 月饼款式多样,装饰精美,人们喜气洋洋,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可新旧对比) 社会进步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歌颂新社会,歌颂共产党。
高级精美的各式月饼成了送礼佳品。 社会不正之风,严重危害社会。 或者暴露社会阴暗面或者提倡正确的办事方法和途径。
再如,2002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北京南城菜市口怀古》一文,以谭嗣同选择变法、为国家牺牲生命为写作材料,提倡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德观念。作者选择的材料是大多学生耳熟能详的,但只有作者能透过材料表象,审察出其本质,因此其文言近旨远,以立意深刻见长。
可见,有了材料,只是有了立意的方向,深刻与否,还在于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单纯就事论事,写作很难突破狭隘的圈子。追求立意的深刻高远,就是要我们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性。
二、范围扩散法
1、由小我到大我扩散。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在开掘主题时,必须突破自我局限,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进行联想,把主题逐渐引向深入。联想的思路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