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410字。放鹤亭记
  福鼎三中 周恒荣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
  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
  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授法、设疑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 焚琴煮鹤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
  二、研读第一段
  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
  明确:有关。写到放鹤亭
  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
  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   如—去  焉—它  或—有时
  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
  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
  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释 麓—山脚   明年—第二年
  ⑵环境优美。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问:从四周环境看,有何特点?
  环山围绕。当——适宜。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问:大家想想,优美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很喜欢的环境都有共同的特点,所学的文章能否列举?
  明确:《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问:环境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对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小结: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2、齐读第一段
  三、研读第二段
  1、请一组学生齐读
  2、问:第二段有写到鹤,有请找出,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清高、悠闲、自由、深沉、安静,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问:第一段中鹤的描写与这段吻合吗?
  明确 旦……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都具有共同特点:清闲洒脱,自由自在。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
  问:第一段写景、写鹤的作用是什么?
  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台,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发感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四、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2、第二段采用什么写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翻译句子⑴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⑵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明确:⑴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⑵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2、而→⑴甚驯而善飞    并列
  ⑵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   转折
  ⑶暮则傃东山而归    修饰
  ⑷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承接
  二、研读第二段
  1、问:第二段写鹤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象征,比喻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即隐居者
  2、引用《易经》《诗经》上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就鹤说史,引用《易经》《诗经》的描写可以丰富明确鹤的内涵。
  3、这段还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对象  对比点         对比结果                        目的
  对比  隐居者     好鹤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当权者            好鹤则亡其国
  4、这样照应本段哪句话?
  明确:苏轼“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5、本文是写鹤,为什么写到酒,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写法,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作用:衬托“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以酒衬鹤,推理言志。这句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
  6、重点词解释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全其真而名后世: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传名,名词用作动词
  好——爱好    虽——即使    南面——面向南   易——交换
  7、学生齐读本段
  三、研读第三段
  1、请第三、四组同学读
  2、问 安排“歌以咏志”一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