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能分析清楚。但是因时代较远,学生对封建礼教了解较少,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一些封建礼教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重点理解一些古今异义词或常易弄错的文言实词。
古代女子被夫家驱逐的原因如下: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本文体裁简介:
简介乐府知识:“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要学生知道,现存的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壁”。
刘兰芝被驱逐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现在介绍给大家。(建议:如果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学完本课基础知识后,要学生依据课文讨论刘兰芝被驱逐的原因。因为我在讲《卫风氓》的时候,就叫学生讨论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两个班学生热情发表见解。)
文章中所描述的刘兰芝的形象,孝敬婆婆,贤淑懂礼节而又多才多艺,因此“七出”中的“不顺父母,淫,妒,多言,窃盗”等几条不能构成她被驱逐的原因。对这一点,学生也能理解。有学者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几年了,没有子女,焦母以这条理由驱逐刘兰芝。在封建社会,因为医疗条件有限,男权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一旦没有子女,人们就会把这种罪过归结到妇女身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人反驳这种看法,认为如果刘兰芝不能生育,县令也不会谴媒人为自己的孩子求婚。所以说刘兰芝因不能生育而被驱逐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刘兰芝被焦母所驱逐的原因有可能是“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用现代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母子情结”。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学说”。从课文中来看,焦母成为寡妇后,和仲卿相依为命。在仲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情感。焦刘的夫妻情深引起焦母的无意识嫉妒,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婆媳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人们进一步人类自身的心理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武器,作家们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具有普遍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焦母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不知道自己的悲剧原因所在更是悲哀的,更是令人同情的,在分析焦母的形象时,我们要指出焦母的封建家长制的淫威,她的专横,刁蛮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提到她的这种悲剧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