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90字。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意,通过置身诗境,体会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三、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 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他从此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诗歌内容赏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