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雄鸡报晓与池蛙聒噪
——谈作文中的详略处理
【引题】
《墨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墨子的学生问他:“老师,一个人话说多了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鸡笼里的雄鸡,只在天亮的时候啼两三次,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将亮了,于是都很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得有用处。”
墨子,这位古代的大思想家的回答形象、生动,很有见地。今天我们写文章,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
写作文时,把一堆材料不分主次地全部用上,文章就会产生三种毛病:一、由于太详细,显得有点啰嗦,就像青蛙的叫声;二、因为太简单,感到不够明白(这是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的问题,前面已作讲解,这里不再重复);三、详略不当,文章的重点显示不出来,使读者很难抓住中心,这也像池塘里青蛙的叫声。
“话要说得有用处”。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围绕写作目的来安排详写与略写,凡是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就要作为重点材料,应该写得详细些;那些跟中心思想关系不大,但又必须交代的,则是次要材料,可以略写;而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即使是再好也不要写到文章中去。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 就像雄鸡报晓。
【 决定文章详略的因素】
1.文章的题目
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2.文章的中心
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要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