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一、单元学习重点。
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战争,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该如何维护和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战争与和平,自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交织在人类的生活中。从金戈铁马,到火枪大炮;从飞机坦克,到卫星核弹;从地面到海洋,从天空到太空;在茫茫宇宙中惟一有人类生存的蓝色星球上,有谁知道过去已有多少人死于战争,未来又将有多少人死于战争……
2004年3月22日 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一周年之际,美国、意大利、捷克、智利等国民众20日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和继续占领伊拉克。老师摘录了其中一些标语和口号:“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布什说谎,谁送命?”、“世界对战争说不”、 “这不是我们的战争”、“总统撒谎,士兵死亡,妈妈哭泣”、 “反对战争”、“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实现伊拉克和平”、“外国军队尽快撤出伊拉克”、“打击恐怖主义”、“要和平,不要战争”。这说明,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但维护和平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味回避战争呢?也不是。反思历史,上个世纪中期,希特勒搞种族清洗,屠杀犹太人。“那是它的主权”,我们不能干涉;他占领了波兰、捷克,那是些小国,算了吧,还是“和平”要紧,最好用“和平方法解决”,签一个慕尼黑协议吧。最后逼得苏联连忙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可结果如何呢?设想,当年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中国许多领土的时刻,如果认为一切战争都是可耻的,我们就不应该去抵抗日本的侵略,结果又会如何呢?对于恶行,沉默就是犯罪。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和平是人类奋斗和努力的结果。
历史学家说:时间是医治精神和肉体创伤的良药,但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将会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逐渐磨平创伤的隐隐之痛唤醒了部分有良知的人的责任,这是人类的幸运。
通过学习这五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可以看到战争扭曲了一些人的心灵,让他们变得凶恶、残暴,也可以看到英雄们无比从容、勇敢,彰显了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文章还会引起我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新闻两则》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可以看到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从《蜡烛》中,可以看到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友谊。雨果的信则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亲爱的爸爸妈妈》控诉了法西斯匪徒大屠杀的暴行。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
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的最大限度的表现。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要掌握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了解梗概,整理线索,划分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法。
本单元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围绕着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战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写作题材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惟其如此,文学的世界,以及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丰富而又精彩;而这样的精彩,是需要我们作一番细致的比较,方能发现的。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分别是新闻通讯、小说、书信和报告文学。我们知道,每种体裁都具有各自的文体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每篇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语言风格,因而,作者也就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战争”——这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出示课题:《新闻两则》。

三、本课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

四、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