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400字。
唐五代诗词作品鉴赏全集
编辑:九江一中刘界
(原则上初高中课本诗词不收录)
【作者】:骆宾王
【作品】: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
“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诗的写法却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别情依依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用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诗题为“送人”,但并未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点明送的是何人。然而,人们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作者】:骆宾王
【作品】: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1]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2]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三、四两句,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
五六两句,纯用“比”体。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寄托遥深”。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作者】:陈子昂
【作品】: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又称燕台,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叛将李尽忠,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深刻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影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停顿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钱起
【作品】:江行望匡庐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注释】:
匡庐,庐山。周有匡俗先生结庐于此,其后成仙,故名,其后也多有高僧止息于此。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