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30个字。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淮南市龙湖中学陈风华15955471366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从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的内容: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道:“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时人谓之实录。”有些教师先入为主,上课伊始就将此文定为陶渊明自传,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认识的经验、感受,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背景,将知识的生硬地传递。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一次次旧知与新知的碰撞、重组、融合的过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进程,这种学习,才是主动的、深入的。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作好了各种准备。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正规、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是怎样的?本文别具一格在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别具一格?教师增补有关传记文章,与课文形成比照,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筛选,加工、处理中,积极思考,有效延伸教材。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中“许、辄、晏如、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辨析“之、言、志、意”等一词多义现象;
  2、品读文句,筛选信息,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
  3、了解传记文学,领会本文特殊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教师应在读的环节上,作好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诵读涵泳;比较联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安贫守志,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学习他坚守理想,在污浊中不迷失本性的节操,培养高尚的情趣。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进入八年级,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六个教学单元中,五、六单元共有十八篇古诗文,而第五单元选取的,大都篇幅短小,涉及方面较广泛,学习难度相对低些,符合渐次深入的学习规律。本单元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是从古文传记的角度,来陶冶情操,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田园诗歌”开创性的人物,在文学上,在人格修养上,都给予后世以精神滋养,怎样理解这样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呢?教材选编者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将咀嚼、评判、审美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写意般的几笔,勾勒出一位不入世俗的率真之人,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与伟大,激发着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本文短小精悍,“平淡出于自然”的文风,既适用于诵读,又适用于品味,在诵读品味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在熟读、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根据课标,根据学习目标,理解字词,积累文言语汇,感受人物,夯实基础,这依然成为本教学课的重点,但应避免教师逐句灌输。
  教学难点
  1、关键句文字浅显,却蕴意丰富,理解这类语句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2、探究此文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的不同。
  课标上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为文学作品的《五柳先生传》,虽为文言文,但在教学中,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对“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晏如也”等关键句的深层次的鉴赏,有益于学生脱离浅显,富有独立的思索与判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