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通过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1 新闻两则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报道了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教学时应兼顾记叙文和新闻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根据记叙要素和新闻结构读懂两则新闻。
2、体会准确、简洁的新闻语言特点。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建议:
1、教师指导阅读第一则,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则。
2、阅读文章,提炼记叙六要素。
3、介绍有关新闻的知识。结合文章学习明确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电头)(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要素法:注意细节,了解具体。结构法:简明扼要,效率较高)
4、从文章标题切入品味新闻语言特点。(人民解放大军渡过长江)找出文中类似的准确用词。
再如:这一路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2 芦花荡
教材分析: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应该在领会“抗日老英雄”的性格特点同时,关注心理描写方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从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中揣摩“老头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感知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2、体会文章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1、了解故事内容。(可考虑复述)
2、读懂“老头子”的性格特点。重点抓住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特点。落实到文章具体语言中来分析他“非常自信和自尊”“自信和自尊有点过分”这一特点。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分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安心睡觉。让小女孩洗脸。探照灯“照不见我们”。机枪“他打不着我们”。不好意思去见部队。打包票讨回血债。)
3、结合文中对“老头子”心理描写的段落,讨论“在大女孩受伤这件事上,‘老头子’有没有责任”。
4、体验题:你喜欢“老头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3 蜡烛
教材分析:
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文章非常感人,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自主、合作学习,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2、品味文章感人语言,感受育乞西的母亲情怀。
3、从感人的故事中体会南斯拉夫人民与苏联红军之间的血肉感情。
教学建议:
1、文章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文章,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找出文中受到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把感受告诉同组同学。
2、想像老妇人的心理进行描写。(老妇人想了半天/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想一想老妇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3、讨论: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仅仅是为了掩埋一个红军烈士的尸体,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老妇人会怎么想。
4、理解文章结尾两段话的含义。
(理解文中用“母亲”“青年”的原因是因为战争使他们虽然国藉不同但情同母子。而烛光虽然微弱,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象征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象征两国人民战斗情谊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