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130字。2009学年第一学期德清高级中学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6页、4大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逶迤(wēi)  鹰隼(zǔn) 老趼(jiǎn)  长歌当哭(dāng)
  B.险衅(xìn)   床褥(rù)   金钏(chuàn)   殒身不恤(yǔn)
  C.乳媪(ào)   圜墙(yuán)  缧绁(lěi)    流觞曲水(shāng) 
  D.缂丝(gé)   玉醅(pēi)  淈泥(gǔ)    治丝益棼(fē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收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连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B.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沿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
  C.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D.我也一定会相信你的话;可是也许你起的誓只是一个谎,人家说,对于恋人们的含盟背信,天神是一笑置之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B.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 以梅艳芳为原形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窜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 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组合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②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④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⑤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A.③①②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⑤   D.④③①②⑤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等文献。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C.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其中《哈姆雷特》、《奥德赛》、《李尔王》、《麦克白》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D.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也擅长诗文。曾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文坛杰作,也是行书珍品,千百年来为人所盛赞和传颂。他的隶书,史书称“为古今之冠”。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