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840字 庐江矾山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一卷  ( 阅读题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⑴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⑵“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⑶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⑷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⑸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⑹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⑺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⑻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⑼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⑽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⑾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⑿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⒀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⒁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⒂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⒃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⒄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7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