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诗,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诗,学生已本体裁的文章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况且又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所以对文章语言风格,文章主题不一定能理解,学生理解程度,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学习时不宜讲深、讲难。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
过程与方法: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的演出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 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育儿童应有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对主题多角度挖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歌激情:放背景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并在屏幕上放映孩子放风筝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的回忆。
2、请学生简单谈谈: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说说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3、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运用手头工具书及时解决生字词:
嫌恶、荡漾、傲然、伶仃、不堪、肃杀、苦心孤诣、恍然大悟
2、了解作者鲁迅及相关作品。(学生已查阅资料,不足教师补充。)
3、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再一次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问题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说明:根据学生答题实际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然后调整下面的教学。)
问题2:文中除了写了关于风筝的两件事以外,还写了什么?(说明:由此题我们就引出前后照应的两段。从另一个角度掌握了文章的脉络。)
问题3:完成书后习题二,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可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自己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