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
屠格列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白体会"俄罗斯姑娘"身上所表现出的献身革命和理想主义色彩,初探主旨;
2.理解散文诗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难点
门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
㈠ 解题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的灵活性、多样性。
㈡作者及背景
屠格列夫(1818—1883),俄国作家。出生贵族。童年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目睹了农奴们的悲惨生活,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1827年随家迁居莫斯科。后入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学习文史课程,同时开始写诗。1838年留学柏林,攻读哲学和古典语言。1841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3年在巴黎去世。主要作品有《猎人日记》、《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前夜》等。艺术上以细腻的内心描写和语言的抒情性著称,具有独特、优美的艺术风格。
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还保留着农奴制度性质的国家,政治反动,社会黑暗,官僚、农奴主残暴腐朽。作者作为平民作家,他在作品中揭露了农奴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农奴制度的抗议,塑造了许多青年革命家形象。1878年1月24日,女革命家薇拉·扎苏奇刺杀彼得堡总督特烈波夫,在担任法庭庭长的俄国作家阿·费·科尼的参与下,薇拉·扎苏奇被宣告无罪。这是作家写这篇散文诗的直接起因。实际上,《门槛》塑造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还反映了发生在1877年俄国重大事件(“五十人案”和“一百九十三人案”)的影响,表现了俄罗斯妇女投身于革命运动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免受沙皇政府的迫害,屠格列夫生前没有同意发表《门槛》,1883年9月25日,《门槛》和民主党党人追悼屠格列夫的传单一起,第一次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