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40字。
论语卷·论孝友
一、论孝
本单元共选录九章。百善以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学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话发端。《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生下我们而有的,所以不敢毁伤它,注意保护它,这是孝道的开端。)因此后列《泰伯》篇第三章,说明曾子爱惜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之义。接着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问孝各章,以见孔子论“事亲之义”在于“不辱其亲”、“不辱其身”、“敬亲”、“爱亲”、“微言劝谏”。至于《里仁》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学而》篇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则是针对年岁较长的为人子女者来说的。
(一)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⑦,其⑧为仁⑨之本与⑩!”(《学而》第一·二)
章旨
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鲁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三岁。②孝弟,善事父母兄长。弟,音tì,同“悌”。③鲜,音xiǎn,少。④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⑤务本,专心致力于基本工作。务,专力。本,指孝悌。⑥本立而道生,根本树立了,实践仁的途径就由此而生。⑦也者,也,助词。者,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⑧其,应该是。表示推断语气的助词。⑨为仁,实践仁德。⑩与,音yú,同“欤”,相当于白话的“吧”。
析论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实践孝弟之德,即是指点学者,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于生命之中。实践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纯和温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与兄长相处,言行举止也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犯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
无论君子涵养德性,或是官员施政临民,都应重视孝弟之德。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亲爱他们的亲友,尊敬他们的长辈,而后天下太平。)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和舜的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是推行孝道和悌道罢了。)古圣先贤更是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这些见解都说明了“孝弟是为仁的根本”的道理。有人动辄因为细故,冒犯长上;或斗殴、犯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世人不能体认、实践孝弟之德,不能涵养仁心天理,或许就是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吧!
(二)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③,吾知免夫④!小子⑤!”(《泰伯》第八·三)
章旨
曾子训勉门弟子爱护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