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的、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词组或句子,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即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一)、熟语考查形式
第一、辨别读音。(与语音题结合起来考查)
例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傅粉 果脯 鹄立 手无缚鸡之力
B、谒见 歇凉 喝彩 远水不解近渴
C、花蕾 对垒 打擂 胜不骄败不馁
D、栈道 辗转 纤绳 吃一堑长一智
这里的“吃一堑长一智”、“远水不解近渴”、“胜不骄败不馁”、“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很常见的熟语,解答这一类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答案是B。
第二、辨析字形。(与字形题结合起来考查)
例如: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3年全国卷)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这里错别字选项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已经是熟语。答案是A。
第三、判断用法。(将成语和熟语混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成语、熟语使用的正误)
例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他反应很敏捷,听风就是雨,教练在场外作几个手势,他就能迅速组织球队转换阵型,由守转功。
这一类题型是高考熟语考查的最主要的形式,考生应在这一题型上下功夫。答案是A。
第四、名句填空。(与名言名句结合起来考查)
例如: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
(1)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2)与“八竿子打不着”意义接近的熟语有 。(答案:风马牛不相及)
(3)与“好死不如赖活”意义相反的熟语有 。(答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与“痴心妄想”意思相近的熟语有 。(答案: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注:这种题的答案可以有多个)
第五、成语替换。
例如: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