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考试说明
<一>、理解(能力层级B级,考查理解能力)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析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2、当前语文教育界对高考文言选材的一些批评意见
⑴选材故意避开名家名篇,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传记片断。
⑵由于是人物传记,且又都篇幅短小,人物的刻画描写先天不足,导致材料中的人物一般缺乏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给人一种罗列好人好事的感觉,近乎光荣榜,毫无司马迁、班固等名家的传神之笔,读来生僵挺硬。没有优美的语句供人咀嚼,没有传神的描述供人欣赏,没有深遂的意境让人受到熏陶,所有的只是一个个概念化的人物和某种理念的僵尸。看不到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看不到人性美和人情美,看不到人类文化进步的足迹。命题者为了宣传某种"道",不惜以扼杀考生的审美情趣为代价。这样的文章人文性有余而文学性不足,读来生僵挺硬,既淡化了审美情趣,又不利于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⑶由于文段相对容易,这客观上给命题者设置题目增加了难度,命题者不得不在题干和选择项的设置上大做文章。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题目或出错或不严密的情况几乎年年都有。
学法指津
一、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2002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4道,4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二题注重测试“言”,后二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6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4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