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之《仁政》备课资料
分类:
语文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45 KB
评级:
时间:
2009/12/25 16:47:38
下载:
本月:1 总计:80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10380字。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割据,战乱频发,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各诸侯国君主都试图寻求一种更好的治国方法,以求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此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学”和“德治”的理论,提出了“以仁政治国”的主张。他认为行“仁”才是统一天下最好的办法。在当时孟子的主张得到了国君和大臣们的普遍认可。但奇怪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却没有一位君主真正愿意去实践仁政。
那么,什么是孟子所说的“仁政”?仁政的思想为什么被普遍认可却不被采纳呢?施行仁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推行仁政又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的关系,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与孟子所说的“仁政”。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
(一)孔子的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到现在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仁的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5]”“伤人乎”的人是指养马者,春秋时代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这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二,仁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各种道德的总和。仁包括个体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说:“巧言佞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集合体,仁者是完美无缺的人格体现。
在这个道德的集合体中,忠与孝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道德条目。忠字在孔子那里有更宽泛的含义,不仅要“臣事君以忠”,更要在人际交往与处事上做到“执事敬”、“与人忠”。孔子认为忠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原则,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孔子非常重视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规范中,孔子尤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仅要尽赡养的责任,更需要“敬”;不但要养身体,更要养心,并把后者看得比前者还重要。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的社会之本。孔子的弟子有人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各种道德的逻辑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
第三,达到仁的途径。做一个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孔子认为,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孔子还从消极的不为和积极的有为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仁的具体途径。消极的不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积极的有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更高的道德层次,是道德的最高要求。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第二,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孟子》一书中的仁政学说 语文版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ppt 通用
关于孟子的“仁政” 人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