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积累古诗词,能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3、了解杜甫诗的突出特点,揣摩并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4、体会每首诗表现的思想情怀,学习使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难点:
揣摩诗作风格的变化。
教学设想:
1、学生收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2、激活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潜心涵咏。
3、熟读这三首诗。要保证每首诗至少读10遍,使学生达到“口熟”,最后能背诵、默写。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古代诗坛上有“李杜”之称,它是指那两位大诗人?学生回答后引入杜甫)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胆的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的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集中学习他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历史上称他为“诗圣”。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于唐朝由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有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的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新高潮。

三、教学《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1、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思考: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领全篇,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是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即言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