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教学设想: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2、对诵读作具体指导。
3、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

二、简介时代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举手提问,老师予以集体解决。
㈠、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