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文字素材
分类:
语文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版本:
北京版
类型:
doc, jpg
大小:
72 KB
评级:
时间:
2009/12/26 11:12:34
下载:
本月:1 总计:2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18620字。带有图片。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 周明
(周明,作家、著名文学编辑。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出版《记冰心》、《山河永恋》等著作。)
1978年1月,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犹如热流一样流遍了全国。如今30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但这篇曾经激励过我们的作品,这位曾经感动过我们的那个时代的人物,长垂史册。
那么,这篇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
上世纪70年代末,虽然十年浩劫已经结束,但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花了很大气力拨乱反正,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全国科学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动员和鼓舞科学家投入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来,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热点。
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编辑部同志们深受鼓舞,同时也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使命《人民文学》如能在此时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读者一定爱看,同时也可借此推动思想解放的大潮。然而,写谁好呢又请谁来写呢这两个问题在编辑部展开了讨论。
突然间,我们想起了社会上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提出要见中国的大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中科院数学所发现了这位数学家,然而同时,也传出他的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人们说他是一个“科学怪人”。
编辑部同志们商议之后一致认为,就写陈景润!至于作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著名作家徐迟。他虽是一位诗人,但写过不少通讯特写,特别是他比较熟悉知识分子,估计能写得很好。
几天后,徐迟风尘仆仆地从扬子江边带着滚滚的涛声赶来了。我告诉他,已经得到中科院领导方毅同志的支持,他还说他也得到一位老同志的支持。这位老同志是谁呢我事后才知道,原来是徐迟的姐夫,中顾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将军。
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里,我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接待我们的是数学所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这是一位深受科学家爱戴的转业军人干部,陈景润对他更是百倍信赖,什么心里话都对他述说,李尚杰对陈景润也是倍加爱护和支持。这是很难得的。
老李动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小陈”钻研科学的故事。不一会儿,进来一个个头儿不高、面颊红扑扑、身着一套旧蓝制服的年轻人。他就是陈景润,一个十分朴素的数学家。
李尚杰向他说明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后,我又特意向他介绍说我们特约徐迟同志来采访你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难关,登攀科学高峰事迹的报告文学,准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紧紧握住徐迟的手说“徐迟,噢,诗人,我中学时读过你的诗。哎呀,徐老,你可别写我,我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写写工农兵吧!写写老前辈科学家吧!”
徐迟笑了,告诉他说“我来看看你,不是写你,我是来写科学界的,来写四个现代化的,你放心好了。”小陈笑了,天真地说“那好,那好,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
当晚,我安排徐迟住进中科院招待所后,立即返回城里,直奔东总布胡同46号张光年同志家,他当时是《人民文学》主编。我向他述说了当日我们的感受,张光年饶有兴味地听着,还不时提问。后来他果断拍板,促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问世。
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徐迟进行了深入采访和大量调查研究。经过艰苦的梳理、思索和提炼,反复斟酌,几番修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完成。《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在头条位置发表。
《哥德巴赫猜想》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各界读者,喜欢文学的和平时不太关心文学的,都找来一遍又一遍阅读,有的人甚至能够背诵出来。一时间,《哥德巴赫猜想》飞扬神州大地,陈景润几乎家喻户晓,天天都有大量读者来信飞往中科院数学所;同样,由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宣传扩大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徐迟也每天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他非常激动,后来曾说“应《人民文学》的召唤,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这时我似乎已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
是啊,由于他的苏醒,也使许多读者苏醒过来,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价值。
《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
“……为革命钻研技术,分明是又红又专,被他们攻击为白专道路”。
——一九七八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
一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1或x-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p-1 1
命cx=ii --- ii 1- -----
px p-2 p2 (p-1)2
p2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p≤x,p+h=p1或h+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本文的目的在于证明并改进作者在文献〔10〕内所提及的全部结果,现在详述如下。
二
以上引自一篇解析数论的论文。这一段引自它的“(一)引言”,提出了这道题。它后面是“(二)几个引理”,充满了各种公式和计算。最后是“(三)结果”,证明了一条定理。这篇论文,极不好懂。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读懂。但是这篇论文已经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公认,誉满天下。它所证明的那条定理,现在世界各国一致地把它命名为“陈氏定理”,因为它的作者姓陈,名景润。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老是跑来跑去的。当年如果参加了国民党,就可以飞黄腾达,但是他父亲不肯参加。有的同事说他真是不识时务。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甚的妇女,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孩子生得多了,就不是双亲所疼爱的儿女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累赘——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生下的那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似的,来到了这人世间。
他甚至没有享受过多少童年的快乐。母亲劳苦终日,顾不上爱他。当他记事的时候,酷烈的战争爆发。日本鬼子打进福建省。他还这么小,就提心吊胆过生活。父亲到三元县的三明市一个邮政分局当局长。小小邮局,设在山区一座古寺庙里。这地方曾经是一个革命根据地。但那时候,茂郁山林已成为悲惨世界。所有男子汉都被国民党匪军疯狂屠杀,无一幸存者。连老年的男人也一个都不剩了。剩下的只有妇女。
她们的生活特别凄凉。花纱布价钱又太贵了;穿不起衣服,大姑娘都还裸着上体。福州被敌人占领后,逃难进山来的人多起来。这里飞机不来轰炸,山区渐渐有点儿兴旺。却又迁来了一个集中营。深夜里,常有鞭声惨痛地回荡;不时还有杀害烈士的枪声。第二天,那些戴着镣铐出来劳动的人,神色就更阴森了。
陈景润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在家里并没有得到乐趣,在小学里他总是受人欺侮。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不,是人,他还是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人。只是他瘦削、弱小。光是这付窝囊样子就不能讨人喜欢。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这更使对方狠狠揍他,而他则更坚韧而有耐力了。他过分敏感,过早地感觉到了旧社会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他被造成了一个内向的人,内向的性格。他独独爱上了数学。不是因为被压,他只是因为爱好数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