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60字。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
质性的殉葬——赵括
我不知道对我们古人的好恶之评始于何时,但很显然,大家是知道“死者长已矣”这个道理的,不论他如何指责,古人自是不会跳出与他辩驳一番。
比如关于赵括的“纸上谈兵”显然不是时评——可为何今人就深信不疑这个来自纸张发明若干若干年前的,一个如同玩笑般的指评呢?
我承认自己或许没有史学天分,原因是我每每煮酒论史,总剥除不了个人的感情色彩,更有关心“污点”或者悲剧人物的嗜好。
我写过许多历史人物。可是,惟有写赵括的时候,却第一次掉了眼泪。说来也好笑,那些寥寥数语的史料中,我的这些眼泪都不知道落在哪一句好。
是 “出锐卒自博战”,后被秦军射杀? 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还是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公元前260年那个秋天,谁能堪当重任?曾连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的乐毅托病不出,退却了;曾自诩文武兼备的数千门客的平原君,也未见有一人挺身而出;我们未见到,曾固守即墨、驱燕复国的田单出班请缨;也没有看到年轻的李牧脱身北彊;更不见只能搞外交,不懂军事的蔺相如……
然而赵括慷慨上任了。没有乐毅那样明哲保身,也没有廉颇那样以“稳健”消磨,他只是用他年轻的锐气、军人的宿命,以及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实战锤炼的智慧与才华,匆匆殉葬了一场历史的必然。
赵括最初与王龁交战,一连有些小胜,夺回了一些失地。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战局急转 。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括决定以死相拼。
想像最后时刻的赵括,不愿穿铠甲,赤膊上阵的他被秦军强弩击穿身体。
那是怎样一个场景?那个断粮将近两个月的年轻统帅,那枯瘦的身躯纵然跃出营垒,披头散发,满目血丝,手握长剑向敌人厮杀而去……突然,两支弩箭飞速射来……就这样,赵括死了,死在他一生唯一的一场指挥战中。
丹河水淌成殷红。赵国的长城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了;赵国几十万家庭的天坍塌了!邯郸城瞬间惊呆了,满城恸哭。整个赵国天空一片昏暗!
当然,整场战争,秦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耗。秦人东进的步伐也不得不减缓。显然,这不是廉颇的功劳。而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庸材所创的。若非如此,便不会有邯郸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