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5780字。
湖南省宁乡县第四高级中学2009年下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调研试题
(ht88111)
说明:本试题分为Ⅰ、Ⅱ卷,只交第Ⅱ卷,请将第Ⅰ的答案写在第Ⅱ卷前的答题卡上。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
第Ⅰ卷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颓圮(pǐ ) 揪(jiū)心 百舸(gě)争流 屏(bǐng)息以待
B、婆娑(shā) 拎(līn)着 耸(sǒng)入云天 蓊(wěng)蓊郁郁
C、仆(pǔ)倒 落蕊 (ruǐ) 瞋 (zhēn)目怒视 否(pǐ)极泰来
D、忖度(duó) 宝藏(cáng) 说(shuì)服别人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保姆 陨身 沧茫大地 图穷匕见
B、笙萧 诸候 没精打睬 凄婉迷茫
C、喋血 租赁 汗流夹背 游目骋怀
D、幽远 树荫 锋芒必露 终南捷径
3.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南京大学不大,但小巧精致,校园脚下是起伏的低矮山丘,忽上忽下,错落有致,仿佛是_____雅致的园林。
②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_____,反对联邦法令。
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 ,就在沉默中灭亡。
A、幽僻 异义 爆发 B、幽静 异义 暴发
C、幽僻 异议 暴发 D、幽静 异议 爆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相欢的鱼盼等着雨水!。
C、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似都是轻于鸿毛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D、他听着风入松林的美妙声音,听着林间小鸟尽情地唱和,心悦诚服,怎么也不愿意开这个地方了。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C、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D、 要是一篇文章缺乏内涵,那么文笔即使很不错,也无法具有长久生命力。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这话说得很中肯。
B、阅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D、黄永玉眼中的大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呢?80岁的黄永玉在其新著《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中,讲述了那些“比他老的老头”。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之一。
B、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
C、巴金的《家》以爱情婚姻纠葛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家》《春》《秋》三部长篇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8、下列来自课文的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D、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9、下面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如“精卫填海”、“刻舟求剑”就来源于寓言故事。
B、中国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C、姓的偏旁是“女”,可能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那时候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
D、欧洲国家的一些节日大都来自宗教,如圣诞节、复活节;而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如中秋节、重阳节。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