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0字。
《乡愁》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赏析诗歌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感受台湾同胞的乡愁情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抱影无眠 唯落魄时 梦归何地;凭栏不语 最伤心处 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打风吹,每阵西风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就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有幸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品味那浓浓的思深深的愁。
2、板书课题:
3、文学常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