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50字。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的教学建议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就是
  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是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一节就从素材人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上升到理性写作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容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橡皮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一堆橡皮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对材料进行有机转化的能力。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