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二、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三、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我与地坛》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只有努力探究作者与地坛在作者情感思路引导下的深层联系,才能把握本文的主旨。
此外,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整体思路。第二课时:理清局部思路,体会本文写法特点,加深理解主题。
第一课时
课时编号:039
备课时间:2001-04-16
上课时间:2001-05-16
教学重点: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二、领会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背景简介,导入课文。
史铁生,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文革中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三、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阅读,教师可适当选择乐曲配乐,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1.自主阅读,教师作个别指导。
2.集体讨论,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