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80字。
意象品味
1.蔷薇。既指一种植物,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其生命力坚强,多用来凸显繁茂的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喜爱愉悦之情。南朝梁江洪 《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又如徐晶的《蔡起居山亭》:“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亭台草厅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蔷薇,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2.杜鹃。又名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意为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唐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了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
3.双鲤。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朝杨慎《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唐韩愈《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 宋张辑《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4.月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而桥又常常常与羁旅行路有关,所以月桥常与相思有关。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是游子思乡情;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对美丽女子的单思之情。
5.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但更多时候古人把梅子的成熟期作为一个特指时间的代名词。如,清代王士祯《董起男送风雨梅戏占为谢》:“吴中五月梅黄雨,想象千年舶棹风。珍重遗来看软齿,不须将醋浸曹公。” 又如,宋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6.鸟雀。诗词中的鸟雀,不仅是写景或点缀,多为表现主人那难言之情和难隐之心。有时渲染愉悦,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时渲染孤独,如唐杜甫《春运》“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有时代表伤叹,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时是乡思,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7.芙蓉浦。芙蓉浦,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而荷塘“芙蓉浦”也代表了一种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如,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这一温馨的意象既使思乡之情得以具体化,又得以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