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9680字。辽宁省营口市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刘  彬、栾锡宝   校对人:栾锡宝、王翠艳
  试题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150分。
  2、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中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3、单项选择题1—6题、12—14题,使用答题卡的一律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不使用答题卡的一律答在答题纸对应题号上。其他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受 害 者 心 态
  湖北襄樊女企业家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第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感,从民企业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狱”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论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色彩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习——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1.下列有关“受害者心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受害者心态”是人与人之 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宽容心。
  B.“受害者心态”是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的一种“受害”情绪。
  C.“受害者心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底层,也存在于相对强势的阶层,弥漫于网络空间和新闻舆论中。
  D.“受害者心态”导致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互相伤害,结果形成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的庸常恶习。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受害者心态”成因的一项是 (3分)
  A.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受害”。
  B.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超强势群体,使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规范,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较低,不能给公众以稳定的利益预期。
  D.人们缺乏平常心,对人不宽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对施害者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人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让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会带着一种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表现在言语上,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得理不饶人。
  C.受害者心态弥漫会使人在一些问题上,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色,这会导致责任和义务的缺失。
  D.受害者心态使舆论失去理性,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