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70个字。
  201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记叙文人称表达的作用
  【知识导学】
  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等。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如朱自清的《绿》等。
  阅读记叙文,我们要在理清文章的六要素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来进行分析,要特别注意叙述人称在文中的变化。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特殊性记叙文(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总之,要理解记叙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精题讲解】
  父亲是个“大忽悠”
  宁国涛
  我父亲是邮电局里一个普通的职员,干了将近半辈子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的铁,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因此家里的人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弟弟考高中的时候,离重点中学的分数差八分,一分需要“建校费”五千元。母亲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根本没什么积蓄,但是,父亲却一个劲地说:“这事我有办法,根本难不倒我!”然后眉飞色舞地说出自己认识教育局的某某副局长,只要托他批个条子,一切搞定。父亲说的时候,大拇指挑挑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们尽管半信半疑,但是,大家毕竟有了一线指望,也就不发愁了,母亲半夜也能睡好觉了。
  半个月后,弟弟果然进了那个学校,家里人一派喜庆,都夸父亲厉害,父亲得意地一扬眉毛:“啥事我都能摆平,没有难倒我的事情。”
  没多久,弟弟就知道自己是高价生,是钱买的而不是条子批的了。母亲追问是怎么回事,父亲掩饰不住了,只得坦白:“我把多年收集的邮票卖了,交了‘建校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