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仔细研读课文的重点语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分析。探讨、归纳、表述等多种方法,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2.进行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训练。
三、德育目标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材认知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70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放在对重点段落及词语的分析上,通过理解“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等去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教学难点放在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上。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一、导入新课。
(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