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烛之武退秦师》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戈元
一、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
⑴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鉴赏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自我的语言辩说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封、阙、微”等词语的意义。归纳文中“以、其、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和通假性词语。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词语和典型的文言句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典型文言句式,引导学生独立翻译文中重要的语句。第二课时,分析文章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2.课型:师生互动,以“讨论 ——答疑”为主。
四、课前预习
1.晨读学生反复诵读文章。
2.结合文下注释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通过自学提出疑问。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背景介绍: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前此两年(公元632年,即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曾逃亡到秦国,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郑国;而且秦国亦有称霸的野心,想在伐郑中得到好处。所以秦、晋才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这是一篇记述人物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军,撤除了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烛之武退秦师后,秦、晋交恶。两年后秦国单独袭郑未果,晋襄公(文公之子)趁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