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8610字。普陀区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0.1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学生答题一律使用0.5毫米黑色水笔,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平民、平民文学和平民利益
  吴俊
  (1)“平民”这个词或概念,在中外古今的使用及其沿革的过程中,都是有过一些变化的。对此,我们现在不去进行详细的追究。在当代(当下)的使用和语境中,它一般指的就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从这个简单界定里,我们可以将它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我觉得“平民”这个词或概念,至少指涉或包括了以下几种重要而且是基本的特质或属性。首先它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即代表了社会利益的主体,或体现了主要的社会利益之所在。在此意义上,平民利益也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它是指社会中最基本的人群,即社会阶层中的基层(包括底层)部分。第三它是社会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最直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最广大的消费者。(但如与上述第二点联系起来看的话,那么,平民并非必然是社会财富最主要的拥有者) 。第四平民也是一个集合、集群性概念,它有着最基本的利益一致性,同时也表现出多面、多层、多元的利益诉求,其价值观并非是完全单一或同一的。
  (2)由这几点,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得以下认识,即平民利益的充分保证或保障与否,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社会秩序公正、合理与道德的标志。在常态社会中是如此,在转型社会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平民利益的得失,衡量、判断社会演变的性质,或发现社会演变中的重大问题。
  (3)中国文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当代,都有着十分鲜明而强大的“平民传统”。甚至可以说,“平民文学”参与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基本传统或主流传统。
  (4)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诗经》里风、雅、颂三体中的“风”(《国风》),即可称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当时最近于平民情感、平民意识和平民观念的平民文学,虽然据说它经过了孔子的“删定”。孔子删《诗》而又将“国风”入《诗》,我倒认为孔子不仅具有平民文学的自觉意识,具备平民文学的观念素质,富于平民文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和立场倾向,而且也堪称中国最早留名的平民文学家。理由很简明,《国风》乃是古代十五国的民歌。同时,在更广大的范围来看,《诗经》是中国文学可知的主要“源头”之一,它是中国文学(精神)传统的来源,并且,《诗经》最终还是被中国的主流文化视之为“经”、奉为最高经典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主要品质及价值观念,不难判断中国文学的起源及其流变和最终形成的文学传统与平民文学和平民权利的直接(甚至是因果)关系。
  (5)再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的开创来看,在文学史上一般被称之为“五四新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出发点,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始于现代“白话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还依然是根深蒂固的。新文学要打破和颠覆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和社会的“不平等的等级观念”。其主张白话文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为此,新文学确立了文学史立场和文学价值观,即以民间的、平民的白话文学取代士大夫的正统文言文学的文学史“正宗”地位,并以前者为中国文学的最高价值典范。“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中国文学从此获得了现代意义和现代内容的“平民意识”。这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思想传统和价值传统。
  (6)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大的变化开始了。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市场化逐渐明朗。从较长的历史来说,19世纪中晚期迄今,中国就一直处在一种社会发展的大变局过程中,但是,最近这个世纪之交所产生的现象,我认为才最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千年之变”。千年,是传统历史和传统社会的代言词。千年之变,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现实地看到传统历史正在走向终结的趋势。市场社会的逐渐形成所显示出的社会变革的彻底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就意味着,它将全面重构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文学的走向及“时尚”,自当受其牵引。
  (7)而当今文学的商品化和消费性现象及其日趋泛滥,正在瓦解文学的精神内涵,文学越来越趋向于物欲的诉求和满足,平民的利益越来越得不到表达和体现,文学的商品化和消费性趋势导致了平民意识的淡漠。久而久之,平民文学将被边缘化。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平民利益的被漠视。市场社会的发展如果要付出这种代价,那无疑是一个悲剧。
  1.作者认为,“平民利益也就是公共利益”,理由是_______(2分)
  2.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是一句病句,请改正并简要说明改正的理由。(3分)
  3.文章第(3)段的“平民传统”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2分)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平民就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但特权阶层是不在其中的。
  B、《诗经》具有平民文学的价值诉求和立场倾向,因此它是中国平民文学的源头。
  C、在五四新文学之前,正统的文言文学在文学史上处于“正宗”地位。
  D、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将会使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5.作者对《诗经》、“五四新文学”和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价值观作了介绍和比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篇,简要分析其中具有的“平民文学”的特征。(4分)
  《最后的常春藤叶》、《老王》、《胡同文化》、《窦娥冤》、《促织》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21分)
  慈禧太后葬礼目击记
  [荷兰]亨利•鲍雷
  (1)一九零八年十一月,慈禧太后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孤独地死去。慈禧太后死于一个现代科学文明已经光临中国的年代,但她死后葬礼上所演出的却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礼仪。 早在八月份,就已经烧过大量用纸糊的冥财。这些东西都代表了她所心爱的财物,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它们包括钟表、梳妆台、烟杆,以及一大群纸糊的假人,后者将在冥间伺候慈禧太后。纸糊的新军士兵也排成队列,它们将于举行葬礼的两天之前在紫禁城至宫门之间的某个地方被焚烧。按照一般的说法,它们都是被派到冥府去打前站的。
  (2)然而,就像报上一篇文章所发问的那样,假如孔子和孟子在冥河的那边看到这些穿现代欧洲军装的士兵们,他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当他们看到,作为随葬品被烧掉的并非祖宗传下来的中式轿子,而是一辆优雅的欧式布鲁厄姆车,即一种驭者坐在车厢外的四轮马车,还有两匹身材高大,有灰色花斑的欧洲马,轮胎和欧式油灯时,又将会是多么的惊愕?
  (3)在举行葬礼的好几个月之前,去清东陵的道路就已经被修缮,清东陵内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等大清皇帝。西太后的陵墓没有建在埋葬光绪皇帝的清西陵,此事决非偶然。在修路过程中动用了蒸汽压路机,亲王和高官们还巡视了道路的情况。人们尽了一切努力来为已故的慈禧太后准备这条道路,以便使金色华盖下的金黄色灵柩能够庄严顺利地经过这条道路。
  (4)我肯定不会忘记这个日子,1908年11月9日。
  (5)去清东陵的道路上挤满了人,穿着现代军服的中国骑警骑着蒙古矮种马来到了这儿。他们潇洒地跑在路上,就像是施了魔法一般,道路上成千上万的旁观者全都被赶上了小土丘。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清空了道路,没有发生任何搏斗和争吵,在欧洲也许要半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儿只用了瞬间的功夫。
  (6)送葬队伍打头的是一队穿着现代军装的长矛轻骑兵,接下来是由仆役们用手牵着,成一列纵队的小矮马;再后面就是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