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00字。
  2010年中考写作导航:“新崇拜时代”面面观
  【事件扫描】
  2007年4月,几位“超女”抵达福州,歌迷们在演出现场欢呼不已,并在偶像离去时疯狂追堵,更有歌迷尾随偶像到机场送机。
  2007年11月,在北京某商场,聚集着一群焦急、兴奋、快乐的年轻人,他们在等待一个名叫陈楚生的歌手——2007年“快乐男生”的冠军。当陈楚生出现时,尖叫声和不断挥舞的荧光棒,映衬得陈楚生熠熠生辉,而台下的年轻人在偶像为他们签名离去后,仍欢呼着、陶醉着,久久不肯离去。
  2007年12月,“快乐男生”的第二名苏醒,在北京举办了“EP发布会”,一个来自贵州的大一学生坐了28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向偶像献上了从家乡几经周折买到的礼物——20多年前苏醒出生当日的报纸。“虽然坐火车很累,但是我把坐飞机的钱省下来买苏醒的CD,更有意义。”她自豪且兴奋的表述,引得现场的年轻人一阵欢呼。
  【负面影响】
  偶像崇拜者中一部分青少年已迷失了方向,他们在迷失自我的过程中,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2003年,大连一位16岁少女在家中自杀,原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唱片;2004年,武汉女歌迷因思念谢霆锋而跳河寻死;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粉丝们因为听闻节目有“黑幕”而扬言要集体自杀;2006年,小天王周杰伦的一位歌迷为追寻周杰伦走遍六省,认为再难见到偶像后吞下30粒安眠药;2007年,众多媒体集中报道了由于偏执追星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件。
  浙江省一份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把零花钱的60%都花在了偶像崇拜上,他们许多关于偶像商品的消费行为,都明显体现了炫耀性消费的特点。一些专家指出,虽然当代粉丝群体具有了较强的主动性,但粉丝们始终还是站在娱乐产业链条的消费终端。他们越疯狂,这条产业链便越稳固,经济公司的利益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现象拷问】
  这群被称做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的年轻人,在偶像出现时喊破嗓子,在偶像离去时流下泪水。这种义无反顾的“粉丝式”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引来了旁观者的集体疑惑:这些享受着追星快感的青少年,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心理体验?青少年偶像崇拜,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与心理机制?教育,应该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扮演什么角色?
  【心理探因】
  一、民众看法
  对粉丝群体的出现,一些人不解,一些人不屑,甚至还有一些人鄙弃。
  “我觉得他们追星就是因为生活太好了,被家长惯的。”“让他们了解了解那些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农村孩子,看他们还追不追星?”“有这样的时间做点什么不好,国家算白培养他们了。”“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我就打死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