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20字。
议论文“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材料与观点的契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评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以袁隆平为例,展示一材多用中精彩使用的例子,总结如何拓展思路。
1、让学生指出例文中用袁隆平作为材料的语段
提问:该语段有哪些语句是扣住观点或话题的?请画出来。
如果要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应如何展开思路?
[材料]2003—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
【事迹简介】
2004年,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如今,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
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的,我说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第二一个,搞科研你就不要怕辛苦,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从此人们说袁隆平身价过亿。在荣誉和财富的簇拥下,袁隆平魂牵梦绕的却只有粮食问题。虽然已经74岁,但他依然在忘我的工作。
袁隆平95年又搞成了两系法杂交稻,大概又比三系法增产百分之五到十,但是还是感到不满足,现在正在搞超级稻。
超级稻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袁隆平提出利用杂交优势和野生稻的增产基因,实现超级配套。2004年9月,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