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7440字。
2009——2010学年度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九年级语文
淮滨县教研室 刘淮玉
说明与提示:
一、 测试时间:120分钟;
二、 这份试卷总分120分,同学们答题作文可要认真书些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妖娆(rǎo ) 逊色 (xùn) 留滞(zhì ) 田圃(pǔ )
B.襁褓(qiǎng ) 诘难(jié) 灵柩(jiù ) 扶掖(yè )
C.恣睢(zì) 栈桥(zhàn ) 发窘(jiǒng ) 狡黠(jié )
D.诓骗(kuāng ) 腆肚(tiǎn ) 抽噎(yī ) 腻烦(n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红妆素裹 亵渎 断章取义 媚上欺下 篷蒿
B. 心无旁鹜 拮据 弥留之际 重蹈覆辙 虔信
C. 怒不可遏 凌驾 吹毛求疵 唯唯连声 慰藉
D. 孜孜不倦 殒落 恪尽职守 根深蒂固 簇新
3.古诗文默写。(9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3)《陈涉世家》中表明陈涉少年时代即有远大志向的语句是:“
!”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4)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运用“ ,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 。”这一典故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4.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国庆大阅兵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大阅兵”为主题写一段话。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4分)
雄壮 英姿 国威 震撼 大气磅礴 声势浩大
[
[
5.名著阅读。(4分)
读一定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上初中以来,你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名著阅读卡片。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给你的人生启示:
6.综合性学习。(6分)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河南省省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发起“我爱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下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