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960字。
  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作品综论  
  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目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膺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发表于1960年,她在题为《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出版后记里记录下了她创作的动机: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者在《城南旧事(代序)》中写道:
  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儿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而神圣吗?
  作者为了纪念“愚而神圣”的童年,采用散文的笔法,写了五个短篇: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五个短篇合为一集,取名为“城南旧事”。
  编剧伊明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化轨迹:
  为了适合一部电影的长度,我抽去了“兰姨娘”这一篇;同时为了突出作品的怀乡情绪,把出版后记中写骆驼队的情节作为影片的开场;在结尾部分,增添了“台湾义地”枫林丛中英子等向父亲的新墓告别的内容。
  除了以上改动,第五篇“父亲的故事”也大部分被删去,把父亲这一人物贯穿到其他三节中去。因此,改编是对四个短篇进行再剪辑和再创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仅是语言艺术化为综合艺术──荧屏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也应体现对原作的正确把握和忠实表现原则。当然,这种正确把握和忠实体现更主要的是对原著的意旨和神韵的体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导演吴贻弓用这两句话概括了他对原著的理解,可谓深得原著的旨趣和韵味。电影保持了原著散文式的叙述抒情风格,不刻意编造离奇、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不营造高低潮,而是三个故事独立发生,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的生活境况和社会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但仔细品咂,故事背后有两个题旨,形成了内容和情感上的统一:一个是相思,思乡情怀;一个是“唯有别离多”的人生离愁,“知交半零落”的生命感怀。这两个题旨实质上是一个,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言:
  我感到作者写了许多,但究其本,其实只写了两个字,就是“别离”。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这一切总和起来,就是“童年”也离我而去。
  这样的题旨通过一双天真、稚气、聪慧、善良和纤敏的女孩眼睛映射出来,别具一番诗情画意和人生况味,整个作品也由此天然浑成地统一在一种别样的情绪与纯美的格调中。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编导在渲染“离情”上下足了功夫。在作品中,也就是在英子的眼睛里,那骆驼队,骆驼颈项上挂着的铃铛、古老的宫阙、胡同、冻着冰凌的井窝子、吱呀的水车、深远湛蓝的北京秋天以及那漫山红遍的枫叶……不都是镶嵌在童年记忆中的遥远的风景吗!那些城南的男女老少,邂逅相遇、相识,又离别,英子和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和小偷、和宋妈、和爸爸,刚刚品尝人性的温暖,接踵而至就是生死别离。这种别离之情和别离中所蕴涵的人生况味以及深厚的社会内涵,既是通过故事向我们讲述的,更是通过电影凭借它的艺术手段向我们呈现的。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情感基调,选择了一种缓缓流动的节奏,表现作品的“回忆感”“往事感”,于平常中见诗意,以一种似乎无技巧的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统一、和谐、完整的艺术氛围。影片充分利用了英子“眼睛”的贯穿作用,电影拍摄的“视点”努力从英子的心理感受出发,使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英子的“主观”镜头,全部都用低角度拍摄,基本上做到凡英子听不到、看不到的东西都不在银幕上出现。比如文学剧本中闪回秀贞对思康的回忆,宋妈对小栓子、小丫头的回忆等等,都无保留地删去了。通过英子眼睛的串联和心灵的过滤,使得影片对生活的观照具有独特的视角,把貌似不相干的镜头统一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诗性的感伤情调。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喷出烟雾吞没整个大远景的镜头,英子告别小偷时,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无不渲染着离别的愁绪。
  用英子的眼睛来看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也许比大人更加敏慧而深透。英子用她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思维逻辑来提出问题,看似幼稚,实则是从大人的生活世界常态中思考与追问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悲凉,具有一种清澄见底的人性良知和悲悯情怀。例如,她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骆驼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儿’,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贼干吗要偷东西?”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小英子天真善良的心灵与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现实厚重感。这部影片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因为它主要不是描述孩子的生活世界,而是从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折射出当时惨淡的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的悲剧,有着丰富深广的社会内涵。在英子的眼中,疯子是那么可亲可爱──而“疯”的本身却反映出当时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小偷也并不是坏人──小偷也是出于生活所迫,也有美好善良的心愿;宋妈为小英子当保姆,更是体现出农村妇女的仁厚、淳朴、隐忍的性格与生活境遇的凄惨。因此,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解读这个世界,可以让真善美与假恶丑更加泾渭分明,具有触目惊心的动人力量。
  这部影片的情、景、人、事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蕴涵在编导的艺术手法的处理中。这种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为“艺术重复”,对此,导演曾有“夫子自道”,观众也会深有体悟。
  首先是“景的重复”。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后半部,操场放学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