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960字。
  《音乐之声》:乘着音乐飞翔
  作品综论
  一、简介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是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的扛鼎之作,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该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音乐之声》是一部歌舞片,歌舞片是好莱坞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影类型,是把歌舞排场的成规并入影片故事中,且以乐曲为影片叙述既定要素的一种电影。歌舞类型片是从好莱坞开始的,有声片出现之后,大量的百老汇歌舞剧被拍成了电影,包括《音乐之声》。上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候的歌舞影片经常问鼎奥斯卡金奖,出现了许多经典影片,如《绿野仙踪》(1939年)《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年)《雨中曲》(1952年)《西区故事》(1961年)《窈窕淑女》(1964年)等,现在也时有歌舞片出现,如《红磨坊》等。歌舞片一般都脱胎于歌舞剧,影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擅长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因此影片的主题比较直露,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二、“爱”的主旨
  《音乐之声》能够穿越时空,感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观众,自然有许多奥秘。表达人类共同美好的“爱”的主题就是奥秘之一。“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同样又是最高级的心灵需要。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人类多样的爱,包括两性之间的爱情、家庭之间的亲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感情。每一种爱都和优美的歌声结合在一起,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爱,有爱的地方同样都有音乐。
  爱情是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在《音乐之声》中,包括了三种爱情的样式:有见习修女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灰姑娘和王子式的爱情;有十六岁少女背着家人情窦初开的朦胧初恋;还有上校对故去夫人深沉的爱怜和怀念。三种爱情有三种表达方式,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从一开始,两人之间就存在巨大的身份差异:一个是修道院的见习修女,一个是有赫赫战功的贵族退役军官,两者之间有无法跨越的鸿沟。和童话一样,灰姑娘和王子并非一见钟情,两人有许多误会和冲突。因为对待孩子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当玛丽亚把孩子们带到野外尽情玩耍后,上校几乎要把玛丽亚赶走,但孩子们的真情歌唱打动了上校,家庭宴会中的民族舞更让两人真情流露。但爱情的阻力并没有因此消失,玛丽亚对突如其来的爱的恐惧,以及男爵夫人的存在,让爱情起了波折。为了逃避这份真情,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上校也把自己对玛丽亚的爱压在心头,决定要和男爵夫人共结连理。但真爱是无法逃避的,修道院不是阻隔爱情的一堵墙。玛丽亚在院长的鼓励下重新回到了上校身边,上校也被玛丽亚的勇敢所感动,终于向心爱的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爱情的歌曲在他们之间奏响。
  上校的大女儿丽莎马上就要17岁了,情窦初开的她爱上了邮递员罗尔夫,并设法幽会。在暴雨夜避雨亭中的那段歌舞,把初恋之情表现得美好热烈。但毕竟两人还年少,涉世未深的他们无法承受社会各种因素对爱情的压力。丽莎虽然还是深情款款,罗尔夫已经因为自己信念的改变而彻底放弃了这段感情。初恋是短暂和青涩的,长辈们如何对待这种感情,影片给观众提供了两种态度,一种是上校式严厉的态度,对子女严格要求,但丽莎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偷偷地和自己的心上人幽会;另外一种就是玛丽亚宽容的态度,她喜欢这些小孩,也了解他们的想法,因此她能够正视这些在大人眼中看来是“越轨”的行为,并且加以正确引导,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
  另外,影片还用比较简洁的手法交待了上校对他故去夫人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表现,而是借旁人来交待两人的深情。女管家告诉玛丽亚,自从失去了女主人后,上校禁止触及一切能引起回忆自己夫人的东西,害怕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这种对已故爱妻的深深眷恋不言而喻。这种爱情不是影片着重表现的情感,但这种感情在影片中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是构成影片主人公上校的感情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因为这种感情的存在,证明了上校不仅是一个勇武的军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感情的男人,是铁血与柔情的组合体。
  家庭之间的亲情是《音乐之声》表现的第二种“爱”。子女爱自己的父亲,父亲疼爱自己的子女似乎是天经地义,但现实告诉我们,这种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可能会受伤。影片中上校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痛失夫人后就回避了自己和小孩的沟通,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小孩,把小孩模式化标准化,认为这样的小孩才有教养、有前途。而七个小孩受到这样的训练后,并没有接收到父亲爱自己的信息,相反却认为父亲并不爱自己。他们只好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引起父亲的关注,并从中寻找父爱。他们想方设法用恶作剧捉弄家庭教师,但结果却完全走向了反面,父亲和子女的关系渐行渐远。这时候玛丽亚出现在他们中间,是她用歌声修补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让爱重新回到大家的身边,因此玛丽亚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成为子女和父亲沟通的桥梁是一种必然。当父子(女)同唱歌曲的时候,整个场面流动着浓浓的亲情。这也是一种爱,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之爱。
  影片表现的第三种“爱”是爱国之情。上校是奥地利军官,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对自己的祖国有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第一次表现在对纳粹礼深深的厌恶中,他并不知道罗尔夫和丽莎的关系,但罗尔夫那个纳粹礼引起了他强烈的厌恶。第二次表现在家庭宴会中高挂奥国国旗,对威胁他的纳粹分子毫不客气,无所畏惧,并反唇相讥。第三次表现在不接受希特勒的高官诱惑,带领全家舍弃家业出逃。影片并没有展现希特勒法西斯的暴行,上校只要接受他们封授的高官就可以高枕无忧,也可以保全庞大的家业,朋友们也纷纷劝他明哲保身。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是难以抵住诱惑的,只有对祖国那种深沉的爱才能支撑上校毅然决然的行动。然而逃脱是困难的,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的优美歌声打动了观众,他热切的爱国之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大家。同时演出也为逃脱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机会。
  《音乐之声》是爱的海洋,也是音乐的海洋。
  音乐表达和爱的主题联手,为观众打造了一部经典电影。影片中开朗活泼的玛丽亚、高贵爱国的上校和可爱的孩子们通过动听的歌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不会唱歌的形象就显得呆板许多。歌声塑造人物形象有明显的优势,它能让主人公直抒胸臆,表达人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而且通过不同的旋律能够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漂亮活泼的玛丽亚的歌声节奏明快,严谨深沉的上校的歌声浑厚深情,可爱的孩子们的歌声则是俏皮宛转。歌声也能表现不同情境下人物的内心变化,上校在家中给孩子们唱的《雪绒花》和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所唱的虽然是同一首歌,但所蕴涵的感情已经起了变化。在萨尔斯堡,面对外敌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