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考 写 作 讲 座
主讲: 北师大实验中学 陈天敏
关键词 话题作文 审题 材料 创新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
1.审题是写作的第一关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尽管命题的形式不同,都要求作文要符合题意。
99年以前,高考命题一直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当家。
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较少,所以审题比较容易。只要在命题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才能。如《习惯》《尝试》《追求》《责任》等试题,切合实际,有得可写。这种作文形式,其范围是宽泛的。如《尝试》这个题目,从词义看,都有“经历”“试验”的意义。再看范围:可写自己,也可写别人;可写大事,也可写琐事;可写成功的事,也可写失败的事。当然还要看有无深层意义:这种“尝试”不应该是一般意义的第一次实践活动,而应该是主动的、有目的地的实践活动。由于对题目理解深浅不同,写出的文章差异也很大。可以说,写这一类题目,内容虽然有高下之分,却不容易跑题。但从高考命题原则看,命题作文偶尔为之尚可,但不能长期为之。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作用,首先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宿构和抄袭。命题作文作为考试的最大缺点就是纵容宿构。如果长期为之,有些考生则不必事先在写作上下功夫了,只需准备若干备考文(可自己写,也可请人代笔),供临场选用就是。这与高考的原则是完全相悖的。这样,材料作文就应运而生了。
“转折”这一话题作文,与去年相比,减少了限制性,增强了开放性。“转折”这一话题可以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大到国家、民族、社会,小到家庭、个人,甚至个人对某事物的认识。考题给考生赋予了极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见闻,在不同的点上产生写作欲望。相对于全国题来看,北京题在审题和构思上少了一些难度。当然要做到立意深、构思巧,也须下一番功夫。
材料作文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象。材料作文的材料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材料,提供给考生评析的依据。如1993年,提供的一则材料是,高三学生小张因病缺课两个月,请同伴好友小王补课,小张成绩跟了上来,小张母亲为感谢小王,尽管家庭不富裕,但还是拿出200元作为报酬。小王收钱后感到很为难,找到班主任谈了自己的想法。班上同学知道这件事后,议论纷纷。题目要求考生以该班一名成员的身份,写一篇广播稿,全面反映这件事和班上同学的各种看法。
另一类材料带有寄寓性,考生首先必须弄清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才能动笔。如90年的两个孩子对玫瑰园的看法,有位考生偏要标新立异,说两个女孩,既是孪生姐妹,为什么看法会如此相反?要从遗传基因商查一查。这可不得了了。不按照题目要求写,是材料作文最忌讳的事,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又如95年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题目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其限制条件首先是必须“根据《鸟的评说》”来写,不能任意发挥。《鸟的评说》这首寓言诗写了七种鸟,每一种鸟都攻击另一种鸟,同时又受到另一种鸟的攻击。飞翔、鸣叫和羽毛的特征都受到了攻击。其中三项是攻击飞翔的:说飞得高的是“好高骛远”,说飞得低的是“寸光鼠目”,说飞得远的是“怕冷的懦夫”;三项是攻击鸣叫的:说声音悦耳的是“动机不纯”,说会模仿人说话的是“最无原则”,说叫得欢的是“奴颜媚骨”;一项是攻击羽毛的:把羽毛漂亮的说成“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可以看出,诗的寓意就是讽喻现实社会中那些由于偏见把别人的特点、甚至特长曲解为缺点而加以攻讦的现象。这就是作文的限制性条件,离开了诗的寓意去立意构思,都算是偏离题意的。
有了材料作文,审题便成了考生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
有人说:“数理化只要平时刻苦,拿高分是十拿九稳;写材料作文犹如雾里看花,把握不准。”事实也确实如此。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审题不准而全盘皆输。
材料作文成了摆在考生面前的一道关卡,有些同学平时作文还好,就因对一些寄寓性材料的理解不当而“全军覆没”。而作文的成绩直接影响到语文的成绩。由审题而失误,实际是考试的一种不公平。这也是命题者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高考的性质所决定,不可能经常采用限制条件少的命题类作文,命题者又希望考生不要因对材料的理解不当而偏离题意。因此,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探索既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又能充分发挥考生水平的命题思路。因此,用适当的限制条件、又具有较大启发性的作文形式,便成了高考命题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形式就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从99年开始至今,尽管它还有各种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考试的公平性来说,他比以往的各种作文形式都要来得好些。考生不必为审题而弄得焦头烂额。考生们在考试中都能够获得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1999年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受到大多数考生的好评。试题所给的是一则有关研究记忆移植的材料,这个作文题只规定作文的范围,不规定文体,有较高的自由度。只规定范围,是指作文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不算离题。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作文话题是一个科学设想,自然就明显地考查到联想力和想象力。只规定范围而不规定题目,是方便考生在这个范围内选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有文体要求而不规定文体,是为了方便考生除诗歌以外选用最拿手的写法,提示中提出“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多种写法,适合不同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内容,哪种文体,哪种写法,都是允许的。北京一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不要别人的记忆》,明显对“记忆移植”持反对意见的,还得了6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审题难度的下降,使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得到充分体现。
2000年的高考作文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限制因素,没有规定题目,只规定了话题的范围,只要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这一话题的范围之内,都算是符合题意的。同时,题中还做了更加开放性的提示:不同角度、理解、方法、答案、经历、体验、见闻、认识等,都在题目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还在“注意”栏下,再一次对文体、范围、题目做了提示。有的老师说,历届有的作文题,审题是很难的,而这次却不同,想要跑题也很不容易啊!但是,这一年的作文命题似乎又过于开放,几乎不需要审题的做法又使作文命题从一种倾向走到另一种倾向。又出现了宿构和套作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