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40字。
  奴性
  赏析指导
  一、内容和结构
  纪伯伦的散文诗淡雅隽永,包含着哲理和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与透视。在《奴性》一文中,作者放眼历史,胸怀世界,以畅达睿智的语言,借助比喻、排比等手法,严厉地解剖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劣根性:愚昧、盲从、软弱、守旧、强权等等,并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奴性。
  全文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奴性之随处可见,无时不存,它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作者放眼人类文明史,结果发现:“从我降生之日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时时都有奴性的存在,这一发现就如同鲁迅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一样,可谓惊世骇俗。作者以“七千年”“积年累月”“世世代代”“一辈又一辈”等,描述出巨大的时间跨度,指出奴性在人类历史上的普遍存在。随后作者放眼全世界,“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从“宫殿、学校和庙堂”到“权贵们的府第”“贫贱者的茅舍”,又“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到尼罗河口”等等,描述出一个巨大的空间跨度。在这个广阔的人类世界中,无处不见镣铐的痕迹、孩子的服从、小姑娘的温顺和“妇人们的屈辱和听命”。这样,作者开篇营造的这个巨大的时空都被当成了展示奴性的舞台,说明这种奴性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
  同时作者描述了奴性的危害。一上来作者说:“奴性用凌辱挡住了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开篇就给人一种威压感、沉重感,到了后边“呻吟”“恶魔”“绝望”等字眼强化了这种感觉,可以想像,在无处不在的奴性威压之下,人们过着怎样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最大的悲哀却是人们生活在其中却不自知,因为“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所以,我们看到一幅幅荒唐的景象:“少年的男女们在祭坛上作为牺牲,奴性却被尊崇为神”,人们“在他面前下跪”“焚香”,“斟上美酒与香露”,把它当作统治者、先知和金科玉律来崇拜,甚至在奴性的驱使下,打着“爱国”“平等和友爱”“财富和经营”的名义,自相残杀、焚毁房屋和村庄、用尽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第二部分,描述奴性的类型及特征。在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奴性的种种名目和形式,各个类别的奴性分别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某种弊病。比如,盲奴性代表着因循守旧,哑奴性代表旧式婚姻,聋奴性代表媚俗,跛脚的奴性代表权术,白发的奴性代表对孩子心灵的毒化和压制,有斑点的奴性代表颠倒黑白的欺骗,罗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论自由,驼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为名进行的社会压迫,生癣的奴性代表权力的世袭制度,黑色的奴性代表“唯出身论”的社会评价,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在发展中失去了目的,变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痼疾。总之,种种的奴性,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性自由的压制。
  第三部分,借助“我”与“自由的幽灵”的对话,表明自己对于打破奴性的前景的认识。人们处在奴性的轮回中不能自拔:“往古的幽灵在这里藏匿”,“未来的幽灵在这里期待着自己投生的时刻”。“我”似乎厌烦了这种无休止的奔波,停了下来。结果发现了一个叫自由的幽灵,他的苍白暗示着奴性的雾霭对于自由的长久束缚,他的无助和彷徨暗示出与奴性斗争的艰难。人类虽然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自由、打破奴性,但似乎效果甚微,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牺牲在十字架上(耶稣),一个得疯病死了(尼采)。“第三个还没有降生”则指出彻底的胜利仍然遥遥无期。作者借幽灵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于打破奴性的失望和悲观情绪。
  随着作者的目光,我们思接千载,游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是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这才蓦然发现,原来我们自身竟也身陷奴性的纠缠和轮回中。如果不是跳出生活的表象,超脱出来看一看,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奴性的可怕,相反却会习焉不察,泰然处之,把一切都视为合理的结构。这大概就是作者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二、人物和视角
  散文的叙述人是“我”,通篇的内容都是由“我”的讲述引出的。“我”仿佛引领着读者不断穿行在数千年人类文明中的每一个时期,读者也因此获得了观察人类文化的广阔视角。在通篇散文中,“我”基本上代表着一个纯粹的视角,他并没有参与他所叙述的人们的行动,仅仅是在第三部分才发生了“我”与幽灵的简短对话,这是一种超脱的姿态。
  作者借奴性主题进行的是对人类文化的批判,矛头直指人类文明的种种弊端。作者具有游走在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宏大视角及胸怀,并且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弊端。于是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精神都在文中结合起来,服务于写作的主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