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00字。
  汉家寨 
  整体感知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作者写了自己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识。这都是一些负面的感觉:“恐怖”“死寂”“单调”“静默”“阴凉”“空旷宁寂”“茫然”“憔悴衰老”“渺小”“徒劳”……从心理学原理来说,人的感觉意识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这些感觉意识源于大西北荒凉沉寂、少有人烟的环境;从文学原理来说,这些感觉意识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相互映照,非常融洽。不过,作者的感觉意识不只是负面的,不只是被动地为客观外物所刺激、所促成,作者还将负面感觉意识加以升华,并生发出坚韧不拔的心灵追求。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写意中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也许作者不是有意为之,但本文在客观上蕴涵了这些象征意义。这里的象征应分二重:地域文化象征,个体生命象征。
  从地域文化象征看,又有多重意义。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但是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其次是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个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那是“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何至于“可怕的暗示”?那一定是心里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第三是人物的象征意义,在汉家寨所见的两个人,一个老汉、一个小女孩,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再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就是“我”,“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问题探究
  一、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是把汉家寨当做人来写的,写出了人的“个性”。它的“个性”一是“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代称寨,无不昭示它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二是神秘,作者揣测,“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让人觉得是一个谜;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少数民族的群体当中,它守住自己的民族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
  二、文中反复出现“坚守”一词,有着怎样的含义?
  “坚守”是全文主题,是作者意欲张扬的一种精神。
  本文中的“坚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意义,甚至在同一时代里的不同人那里也有不同意义。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在其后的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改;到现代汉人那里,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可能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而在“我”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里汲取到精神滋养,精神境界从此升高一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