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80字。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通过对“误读”和“异读”的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这对于推广普通话、保持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白字先生
这个课堂活动以相声段子“白字先生”作为素材,汇集了不少误读字的情况。通过分析相声中的误读字,让学生了解误读的类型和发生误读的原因。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表演节目,发现错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排演“翻-到-死”这个小笑话和“白字先生”这个相声段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误读的情况。
(2)分析原因,找出规律。引子和相声中的误读字,有很多是因为目标字和某个已知读音的字字形接近,也可能是目标字和已知读音的字有相同的组成部分(读字读半边)。让学生查字典,标注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3)联系实际,找出其他例子。比如相声中没有出现因方言音造成的误读,这也是误读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方言给学生举例。
二、相关知识补充
(1)笑话中的误读字词。笑话中的老先生把“潘”读作“翻”,“银”读作“跟”,“科”读作“斗”,“池”读作“也”,“姿”读作“次”,都是因为这些字在字形上有几分相似而发生了误读,闹出了笑话。
(2)相声中的误读字词。一是目标字和某个已知读音的字字形比较接近。如“票-栗”,“踏-蹈”,“屁-疵”,“热-熟”等。二是目标字和已知读音的字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如“孙-逊”,“句-苟”,“吻-物”,“逐-遂”,“存-荐”,“加-咖”,“轴-柚”,“野-墅”,“藕-禺”,“差-蹉”,“它-跎”,“抄-妙”,“腚-绽”,“雅-稚”,“禀禀-凛凛”等。三是多音字造成误读。如“同下-恫吓”中的“吓”有两个读音,造成误读。
2.2 补充课堂活动
●“音”小“事”大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几个笑话中读错字音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认识读错字音可能带来的后果。
(1)念“白字”闹出的笑话
A.笑话一:清末某次科举考试的试题为《昧昧我思之》,这句话出自《尚书·秦誓》,是深潜静思的意思。某考生竟将题中“昧”误作“妹”,于是便按“妹妹我思之”大做文章。阅卷者读之,哭笑不得,于是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B.笑话二:留学生约翰和他的中国朋友在一家大饭店吃饭。饭后,约翰一脸迷惑地问:“为什么饭店门口写着‘欢迎大骂(驾)光临’,在厕所里又立个牌子让我们‘小心’地(de)‘滑’呢?”
C.笑话三:某班五十名同学大都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有天早晨,班主任临时召集大家开会,有个同学自告奋勇去通知大家,班主任说,那就通知大家十点钟在教室里集合吧。结果左等右等,等到十点半,连个人影也没有。跑到寝室一问,大家都说:“不是说好了四点钟在教室里集合吗?”
(2)找出每个笑话中的误读字
A.误读字是“妹-昧”。
B.误读字是“骂-驾”,“地de-地dì”。
C.误读字是“四-十”。
(3)讨论出现误读的原因
造成以上误读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所要认读的目标字与某个已知读音字的字形相近,或由于两个字具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相同声符),根据“经验”而“读字读半边”。如“妹-昧”,“骂-驾”。二是由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如“地de-地dì”。三是受方言影响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