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40字。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走“马”观“花”
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
(1)看漫画,猜成语。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跟马有关的成语。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
(2.1节课堂活动内容参考马伯成《含“马”成语趣谈》)
2.2补充课堂活动
●事不过“三”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汉语的数词“三”为例,认识和学习汉语中的熟语。
(1)关于数字
《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字。而计算机正是通过数字“0”和“1”来实现所有的功能,仅仅两个数字──0和1就能“创造”整个世界,简直就像童话中的魔法一样。数字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数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导致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特殊偏爱或反感;数字在哲理思想、归纳方式、审美观念、宗教迷信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关于“三”
“三”是汉民族先民十分推崇的数字。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三”本身是个关键数字,《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古代先民认识一、二不难,因为人的腿有两条,眼睛有两只,耳朵有两片,而“三”必须是“一”加上“二”而成,认识“三”显然是人类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易经》的卦辞中用到“三”的地方不少;《诗经》中与“三”有关的词句也很多,如“三岁贯汝”(《魏风·硕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论语中更有不少含有“三”的名句流传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但我国的古人推崇“三”还不仅仅是因为思维上的成熟,据学者研究,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三”的认识过程同我们有类同之处,但他们的语言中未必如我们一样推崇“三”。中国人推崇“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或许是由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特殊的文化视角所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三”在古代先民的文化比附下,成了“天地人之道也”的代名词,人们将“天、地、人”视为宇宙的三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