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210字。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学习目的是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格做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广告修辞大擂台”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广告语,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一些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辨认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对修辞格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启发他们列举已知的修辞格。然后让学生逐条辨认广告语中都用了哪些修辞格(一条广告语中可能使用了几种不同的修辞格)。
(2)说出判断修辞手法的理由。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对各种修辞格最鲜明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活动中给出了一些广告修辞中的败笔和平庸之处,请学生试着修改或重写这些广告语,“化腐朽为神奇”。
(3)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广告语。让学生收集更多各种平面媒体上的广告语,仿造课文活动的模式进行优劣评判,并创作新的广告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在创作中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相关知识补充
(1)镶嵌。这是课堂活动中提及但未作解说的修辞格。镶嵌就是在语句中加入其他的词语。又分两类:有时为了把话说得舒缓些或者郑重些,故意加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来衬托重要的字,以加虚词和数字为最常见。例如:“冤哉枉也、其容其易、既雅且静、堂哉皇哉、瞎三话四、歪七扭八、五光十色。”另一类把能表达内心真情实意的词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进诗文中去。《水浒传》第六十四回的一首诗也运用了这种修辞:“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把嵌入每句诗中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芦(卢)俊义反”,赚得卢俊义上山入伙。课文中的广告语(11)是把“联通”嵌入诗句,(18)是把“长虹”嵌入诗句。
(2)摹绘。这是课堂活动中提及但未作解说的修辞格。摹绘就是摹写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生活的景象丰富多彩,事物的情况纷繁复杂,文章写得好,就应该把生活景色的色彩、声音,把人们对事物情状的具体感受如实地反映出来,做到“有声有色”。对事物的摹绘可以是摹声、摹色、摹形、摹状。活动中的广告语(18)用的就是摹色的手法,把彩虹的颜色一一临摹下来。
2.2 补充课堂活动
●“迷人”的修辞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猜字谜,进而分析字谜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在语言表达中灵活地运用修辞格。
(1)谜语中的修辞手法
相传清朝才子纪晓岚曾给乾隆皇帝出了则谜语,谜面是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这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一则字谜。上联说:不黑不白不红不黄,“青”也,和狐狼狗猫半边相同,“犭”旁也,合为“猜”字,当然是“既非家畜,又非野兽”。下联道:诗有词有论语有,“言”旁也,对四面一片模糊,方向不清,“迷”也,合为“谜”字,所以“虽为短品,却是妙文”。这副对联的谜底就是“猜谜”二字。
制谜与猜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是人民集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我国的谜语历史悠久,很多谜语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语言表达也趣味无穷,引人入胜。有些精彩的谜面形式多样,修辞手段也十分丰富。
(2)“迷人”的修辞手法
下面就以谜语为主题,讨论一下谜语里的修辞谜。猜猜下面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并分析这些谜语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
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 (打一农业活动)
B.长长的黄鳝,短短的泥鳅,
弯弯的虾米,倒挂的石榴。(打一日常工具)
C.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 (打一植物)
D.丈夫的外祖母 (打一四字格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