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90字。
写出自己的个性
关于“话题探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个性不同。日常生活,千变万化。纵使平淡无奇的人物事件,也会因为作者的个性、视角、情绪、立场的不同,而呈现斑斓多姿的形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到了我们多数中学生的笔下,生活、世界、人生却成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词的文字堆积呢?
个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冷峻深刻者如鲁迅,热情浪漫者如郭沫若,沉静优雅者如沈从文,泼辣调侃者如王朔,伤感多情者如叶赛宁,甚至颓废悲观者如波德莱尔。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是人格的外化,“写出自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写出“真我的风采”“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按生活的自然真实来写,按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来写。
然而由于中国重共性诛个性的传统文化,因循守旧、盲从顺随、中庸调和的心理的影响,由于作文教学僵化固定的训练模式,导致了“假话、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盛行,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重视技巧的模式文泛滥。不敢讲真话,不敢诉真情,不敢思考,不敢怀疑,不敢我手写我口,不敢书写自己的性灵,没有表现自我个性的自由空间。这样的写作,自我迷失,个性丧失,根本没有创造的乐趣。写作不再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表情达意的工具,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而成为了一种毫无意趣的机械操练,一种缺乏冲动而又不得不完成的沉重负担。作文教学就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写作是和现代社会弘扬个性、崇尚创新的价值追求严重背离的。
新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可见,新课标将写作课程定位在认识社会、自然、人生和自我成长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体现着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其向社会人转化的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体现着当代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的。
虽然教材上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但欲造就一代新人,欲刷新一种文风,先要新一代教师。这部分内容旨在使老师们转变观念,让老师们对于“写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作文,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引入这个话题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要先急于发表宏论或者表态,应该让学生搞清楚“个性文”缺失的社会的、心理的、教学实践上的原因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合作探究,使问题在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的程度上得以展开。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1.“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涵
“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从教育角度讲,个性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是为我所有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又都具有大家共有的“那一些”。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善“这一个”,就是个性展示的基础。
“写出自己的个性”,按教材的说法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其基本内涵就是“自主”“真实”“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就是要学生敞开心扉,抒写性灵,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写“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等等。它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要把写作内容规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