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00字。
世界选择北京 
  教学指导
  就报道选题来讲,事件通讯当然要报道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作者抓住这样重大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新闻性是非常强的。
  通讯和消息不同,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要有深度、有广度,要抓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些需要作者在写作时认真考虑,精心构思。总的来说,这篇事件通讯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义明确。世界选择北京,为什么?作者从申奥的历史和现实中,深入思考,精心提炼主题。中国百年奥运的艰辛是和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中国人民呼唤着奥运,期盼着奥运,体现了中国人民振奋图强、复兴中华的心声。而上一次申奥的挫折,也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弦。中国需要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选择北京──这是“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中国已经昌盛起来,再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选择北京,是智慧的选择;“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古老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中国人对环保的关注与追求,中国日渐强大的科技力量,无不为“圣火”在这方土地点燃提供了丰富的“内涵”,选择北京,是诗意的选择。作品通过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的报道,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表达了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兴奋与自豪。
  材料组织精当。就北京申奥成功这一事件写通讯,可选择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奥运会有百年的历史,其中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可以说车载斗量。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更是波澜壮阔、悲恨交加。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主题的表达,选取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时间跨度很长,范围也很广。怎样组织好这些材料,使众多材料能起到突出主题,而不是湮没主题的作用,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首先根据历史与现实,剪裁材料。历史材料部分,又分为两类。一是旧中国:屈辱的社会境况和参加奥运会的窘迫遭遇,以及中国人期盼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悲壮心情。一是新中国:中国在奥运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辉煌的战绩,并因此得到世界的尊重的事实。这个部分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将中国人的奥运之路勾勒得清晰明了,材料多而不乱,主题意义自然呈现。现实材料部分,主要围绕申奥活动安排材料: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支持,中国强大的国力基础,中国人民极大的奥运热情,北京在环境方面的承诺,中华文明深厚的文明底蕴等。由高到低(由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由点到面(由北京到中国国情、中华文明),材料组织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叙事线索清晰。材料组织得当,自然叙事就会清晰。从这篇通讯整体来看,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即“曾经的坎坷”,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国势渐强)—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作者以这条主线,将众多的材料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与奥运的历史,了解中国申奥的背景、理想和努力。并在这样的了解中,感受到文章蕴涵的主题意义,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挖掘内涵。新闻通讯不仅要把新闻事实深入地报道给读者,更重要的是把新闻事实中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传达给读者。申奥成功,对中国对世界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对中国人民来说,申奥成功,意味着中华民族摆脱历史的屈辱重新振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的实现,意味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得到承认,意味着中华文明得到尊重,意味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认可。申奥成功所蕴涵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不止这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抒己见。
  这篇通讯在表达方法上,也是很有特点的。(1)事实丰富、充实,作者引用许多典型的事实材料,见证中国百年奥运历程,而且每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年代,都非常明确,不用含糊的日期代替。(2)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