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60个字。
  第032-034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设计:黄梅县实验中学汤国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
  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
  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