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道 难
 桃江四中  刘松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逐段讲读全诗。
 一)体读第一段: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