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009年江苏卷《书沈通明事》)
译文: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例2:(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2009年山东卷)
译文: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如: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
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耋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
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如同打游击战,要与敌巧为周旋,才能将其消灭。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 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 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 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4) 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5分)(《张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