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80字。
梦碎雅典
教学指导
奥蒂是牙买加短跑名将,被誉为国际田坛的“常青树”。从1980年代表牙买加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开始,她一共参加了7届奥运会,赢得了3枚银牌和4枚铜牌。在世锦赛上,她也赢得了14枚奖牌,这使她成为世界女子短跑项目上获得奖牌最多的选手。但是命运对她似乎特别的残酷,除了一枚200米金牌外,她所获得的奖牌都是银牌和铜牌。她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重新出现在跑道上。1997年,她37岁,又一次站在了世锦赛的赛道上,迎接她的却是又一次失败。新华社记者杨明、马小林抓住了奥蒂失败的几个瞬间,用特写的笔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奥蒂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本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事件故事化,人物戏剧化。奥蒂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的意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题材。作者接触到这一题材,没有肤浅地去写失利后伤心的场面,或者总结失败的教训,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把事件当成故事来写,写出人物难以逃脱的命运。这是文学作品的写法,也是最能抓住人心的写作方式。因此,我们在课文中看到,对于奥蒂失利的过程,她失利后的伤心,作者没有去写,而把笔墨重点放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失误上,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戏剧性的失误,它浓缩了奥蒂体坛生涯的所有不幸。而奥蒂也被当成一个悲剧英雄来写,既写出了她无可逃避的“宿命”,也写出了她的坚毅和顽强。
二是以情动人。“情感”是课文的“魂”,它自始至终贯穿在课文的叙事脉络中。课文一上来非常醒目地告诉读者事件的结果──“奥蒂又输了”,而原因还是那个一直困扰她的“坏运气”。一个“又”字传达出作者对主人公梦想破灭的惋惜和伤感,一个“依然”则传达出无奈和同情。之后课文中出现的“噩梦”“莫名其妙”“不幸”“不可思议”和“无可奈何”这些字眼都带有强烈的同情和悲壮的意味。当“可怕的事情”发生时,在“全场的静默”中,奥蒂的“孤独”和“面无表情”,则将悲壮的意味渲染到了极致。但作者的情感并没有只是同情,当奥蒂再一次目光“坚毅”地站在起跑线上,就像她每一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起来那样,奥蒂显示出“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作者由衷地感叹:“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由同情到敬佩、赞扬,课文到结尾处有一个感情的升华,深化了主题。
三是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课文充分发挥了文字的表现力,有意识将一瞬而过的场景定格、放大,使读者得到从电视镜头中无法得到的感受和情感的冲击。“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这些短句的组合,宛如一个个镜头组接成的电影序幕。枪响了,奥蒂“像旋风般掠过跑道”,“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这似乎是一场完美的比赛,奥蒂使出了全部的功力,梦想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这却是一个可怕的失误,美的东西在瞬间被毁灭了,奥蒂完美的启动,闪电般的身影竟成了一幕悲剧,由此造成的反差让人伤心断肠。再加上全场观众的“惊呼”和“静默”,悲剧的氛围弥漫在字里行间。此时,作者的“镜头”再次摇向跑道上的奥蒂,在全场的静默中,面无表情的她“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慢镜头式的描绘记录着她沉重、坎坷而艰辛的脚步,悲剧也达到了高潮。
四是灵活的体式。特写的一大特点是结构灵活,不必受倒金字塔、华尔街日报体等固定结构的束缚,可以灵活安排材料,课文体现了这个特点。课文的主要事件是奥蒂因为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误错失了争夺金牌的最佳机会,在叙事的主体脉络之外,作者灵活地穿插了许多背景材料,通过今昔的对比和映衬,突出了人物身上的“宿命感”和悲剧意识,从而具有了更加感人的力量。如果说第三段的背景材料提供了奥蒂的主要经历,主要是为了辅助读者阅读的话,那么后边出现的四段集中的背景材料则对课文的主题起着支撑的作用。第四段介绍她今年的成绩,以及两位最好的选手退出的事实,突出了这次比赛对于奥蒂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从全文看,实际上对悲剧意味的描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失误葬送了,悲剧的意味反而更加浓重。第九、十两段的背景材料追述了奥蒂以前所遭受的莫名其妙的不幸,使人物的命运带上一种摆脱不掉的“宿命感”。第十一段的背景材料叙述了她曾经做出的退役决定,看似闲笔,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转折的作用,它把读者的目光由对奥蒂的同情引向了对奥蒂永不放弃精神的敬意上来,为最后一段升华主题作了铺垫。
思考与探究
一、活跃于赛场内外的记者们,总是喜欢将目光投向那些胜利者,本文却将目光投向了奥蒂这位似乎永远与冠军无缘的悲剧人物。作者是在感叹命运的不公,还是别有深意?